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

第三世多杰羌佛 南台雨露: 佛教飲食之道


佛教飲食之道



       佛寺齋堂稱為五觀堂,為何稱之五觀堂?因為佛制比丘,食存五觀,如果用齋時,散心雜話,則信施難消,由觀想此五事之故,齋堂又稱為五觀堂。依名顯義,五觀堂意味著行者用齋進食也是一種修行的重要課題。

  佛法與生活本是融合的,隨時隨處皆是我們進道修行之勝緣。日常生活的搬柴運水,喝茶吃飯,無不蘊藏了無限的禪機,日常生活的起心動念,言語舉止,也無不是修行的對象。從前的高僧大德生活簡樸,粗茶淡飯,而怡然自得,現代的人豪華奢侈,山珍海味,卻煩惱無盡,這就是有無修行之間的差別。所以,佛門弟子在受用飲食時,當不離修行本分,各自正念攝心,作五種觀想:

  一、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:

  凡受食時,應知食物得來不易,需要許多因緣條件共同成就,如吃進口中的一粒米,就須經農人辛苦耕種,再經工人碾軋去殼、商人搬運販賣以及家人水洗燒煮等,由此可見粒米功德,豈是金錢所能衡量?

  所謂「佛觀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」,故我們對於現成的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,應有一份惜福和感恩的心。

  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應供:

  凡受食時,應思量自己的德行及所作所為,到底具有多少福德可受此供養?自己是否有資格受此美食?

  修行人每天要檢查自己,省察一下,從早到晚是如何對待佛法?持戒了嗎?精進了嗎?忍辱了嗎?入好久的定?在定境當中,開敷什麼智慧?悟了多少?慈悲眾生了嗎?如果沒有修行,則德行全缺,便不應受此食。藉此警醒自己精進修行,常懷一份慚愧的心。

  三、防心離過,貪等為宗:

  凡受食時,應慎防己心,遠離貪、瞋、癡三種過患:於美食不起貪取心,見劣食不生瞋恚念,時時自我覺照,觀一切飲食皆為眾緣和合,莫恣意貪圖美味。

  一般人在吃的方面,總是千般挑剔,萬般撿擇,須知食物能滋養我們的色身,固然是重要,但如過份貪著,沒有節制,常隨自己喜好而暴飲暴食,則必傷害身體,故謂「五觀若存金易化,三心未了水難消」。又佛寺用齋叫做過堂,意即告訴我們吃飯只是經過齋堂一下,如同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,不可對食物起貪瞋念頭,要防止自己三業放逸,保持一份平等和離欲的心。

  四、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:

  凡受食時,應視食物為健身療病的藥物,所謂民以食為天,如果沒有充份的飲食營養,生命便會枯竭,人就無法生存,故受諸飲食,當如服藥,並非為滿足口腹之欲。

  既然如此,則飲食不應只在美味上著意,自己飽腹後即不應再貪求,就如生病須服藥,病癒康復則不需再用藥。在接受飲食時,切莫用輕慢心去受食,應有一份警覺的心。

  五、為成道業,應受此食

  凡受食時,應知一切所食皆為資身修道之用,每日三餐,只是為了維持健康的身體,令色身能夠繼續修行,以成就道業,利益眾生。既是為成道業,因此當發道心,勤奮用功,保持一份精進的心,方堪受食。

  此五種觀想的次第,初即觀食,次是觀身,後並觀心,一切須在修行辦道上相應。

  黃蘗禪師曾云:「終日喫飯,未曾咬著一粒米。」此即透露出行人用齋時,面對誘人的美食欲境,依舊要保持觀照的工夫,端身正坐接受飲食,收攝自心不起分別,不住著食物的色香味,不計較食品的好壞,不揀別食料的精粗,以隨緣自在的心念,進食前修持五觀想,自思惟:是不是德行無缺?能不能防心離過?有沒有認真辦道?能夠懷抱這樣的心進食,才是合乎佛教的飲食之道。


#H.H.第三世多杰羌佛#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#第三世多杰羌佛正法#第三世多杰羌佛#多杰羌佛第三世 #佛教正法中心 #佛教#第三世多杰羌佛佛法#第三世多杰羌佛獲得世界和平獎#第三世多杰羌佛不收供養#第三世多杰羌佛返老回春#第三世多杰羌佛藝術#第三世多杰羌佛妙諳五明#第三世多杰羌佛文化藝術館#第三世多杰羌佛#世界法音出版社


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 http://www.hhdcb3office.org/
H.H. Dorje Chang Buddha III Cultural and Art Museum 
第三世多杰羌佛南台雨露 http://stdpamail.blogspot.com/
慈悲的佛陀第三世多杰羌佛 http://enlightenyourpath.blogspot.com/
世界法音出版社 http://www.worlddharmavoice.com/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